“告訴海商會各股東,他們一樣跟大明休榮與共。”
“大明強他們才強,大明弱,他們到了海外,也是受蠻夷國欺負。”
“大明富裕,他們才有錢賺,如果大明頹敗,他們不辭辛苦運回的奇珍異寶,都無人有財力購買,他們肯定血本無歸。”
“既然已經取消海禁,允許出海經商,給他們賺錢機會。”
“他們除了老實納稅,還應該多帶些糧食回來,幫助朝廷渡過難關。”
“否則他們帶走那么多青壯年,種地人手不足,朝廷豈能任由大明發生饑荒。”
“如果朝廷收回海上巡邏海軍,他們就是海盜和海外蠻夷的獵物。”
“讓他們仔細掂量,是讓朝廷覺得他們對朝廷有用,可以在朝廷有難后,跟朝廷共渡難關,博得皇上好感,日后獲得更多賺錢便利。”
“還是為了一己私利,讓皇上百姓厭惡他們,自斷財路?”
“是,老爺!”
孫怡鄭重點頭,出去傳話。
海商會現在已經是大明海上貿易巨頭,許多商賈都跟海商會有業務往來。
所以知會他們幾句話,相當便利。
不出幾日,沒出海的海商都聽到這些話,那些正在做出海準備的士紳,也得知這些話。
“宋大人這話是什么意思?”
“宋大人此話何意?”
“難不成是皇上的意思?”
苦思冥想幾日,甚至許多人去向賀曉咨詢,都是肯定答復。
有些商賈率先響應。
“身為大明子民,大明有難,不能不救。”
“可如果多運了糧食,一趟下來就少賺了數萬,甚至數十萬兩銀子。”
“如果如此,可以入得了宋大人甚至皇上的眼,即便少賺上百萬都穩賺不賠。”
“諸位,別忘了那年家鄉干旱發生饑荒時......”
“沒錯,這次出海,想辦法多運些糧食回來。”
有人響應,自然也有人置之不理。
“饑荒跟我們有何關系?”
“是啊,大明繁華也跟我們無關。”
“只要賺夠錢,就有可能像梁道明那樣占地為王,讓子孫享盡繁榮富貴。”
“說得極是!”
......